首先我跟我當時的男友先決定要去哪些國家旅行。他是挪威人,所以對他來說歐洲一點都不好玩。他覺得有趣的地方是南美洲,亞洲,非洲這些遙遠的地區。但是我那時還沒有真的去過歐洲,所以我們決定在歐洲背包旅行兩個月。
劍橋的碩士畢業典禮那一年是七月17號,我六月9號交碩士論文,隔沒幾天就是劍橋的May Week的開始,連續喝酒,派對,參加May Ball,一直到六月二十號左右才一切抵定。我跟男友決定玩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然後回來劍橋一起參加畢業典禮,接下來我跟另一位朋友飛過去德國,而他則跟他家人慢慢開車回挪威,我再從德國飛過去挪威跟他會面。
我們決定飛easyjet過去羅馬,然後一進去之後就搭火車從義大利一路搭火車搭到法國,穿越法國南部到西班牙,再從西班牙穿回去法國,再從Paris飛回去London參加畢業典禮。我們買的是22天的火車通行票,全歐洲都可以使用,當時男友花了三四百磅,我則花了五百多磅,因為我年紀比較大,最後的結論就是,玩歐洲搭火車聽起來非常的浪漫,實際上花的錢更多,訂票要錢,不訂會搭到無敵慢的火車,火車常常誤點或是開很慢很慢,有時訂過夜火車票一排隊就是四小時,常常排隊排一小時也是很平常的事,搭飛機還是比較快速省錢。
六月19號我跟他一起出發前往羅馬。這對做宗教歷史的我是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聽說住在羅馬,就算天天去一個教堂,一年之後都還沒有拜訪完所有的教堂。而且羅馬的教堂,動不動就是中世紀遺留下來的,如果這是教堂是在別的城市,每一個都是超級珍貴的古蹟,在羅馬,就只是「另一個教堂」而已。
那時輕裝上道,只背了一個背包,一個小小的側包包,就打算這樣玩歐洲兩個月。我到現在還是覺得當時真的很猛。因為是夏天,所以可以只穿小背心加上短褲,帶的衣服就全部都超級小件。背包有一半的重量是我的筆電,然後身上穿一件短褲,背包再放一件備用,身上穿一件小背心,背包裡再放七件小背心。除此之外,只有帶筆電,牙刷就上路了。洗髮精等等都是隨到隨買,一次買一小瓶,我跟男友一起用,盡量減輕重量。
到了羅馬,已經晚上八九點了。我們因為太窮,訂了一個Camping site的小房間,一個晚上也要15-20歐元。說是房間還不如說是旅行車。到了羅馬才發現,Camping site離Rome大概一小時的車程,而且還得搭火車過去那個小鎮,然後他們再派車子來火車站接我們。等到坐上接駁車的時候,車子愈開愈遠,一路開上山,我跟男友對看一眼,開始笑了起來,但是我們笑得很緊張。司機是一個義大利人,看起來粗粗壯壯的,不太懂英文的樣子,男友就笑說:我們如果被綁架到深山,好像也沒有人知道我們不見了耶。我原先就對旅行很小心,我一直跟他說我是亞洲來的,在東南亞還是中國大陸旅行,沒有人敢自己一個人旅行,也不會去搭這種三更半夜不知道把我們載去哪邊的車。但是他是一個在歐洲長大的小孩,很不通人情世故,覺得大家都是好人,所以他開這玩笑覺得超好笑,我卻是面色愈來愈凝重。車子在深山之中繞來繞去,繞了差不多二十分鐘,最後終於到了一處有一些燈火的地方,看到我們終於到camping site了,但是也什麼也看不見,只聞得到一陣陣的花香。司機把鑰匙交給我們,二十秒之後就消失在樹叢之中,看來是趕著去睡覺。
第二天起床,我們兩個興奮異常,終於要看到久聞不如一見的羅馬了!我們搭了camping site的接駁車,花了一個小時才終於到羅馬。第一站就是Trevi Fountatin。古羅馬時期的羅馬人習慣在引水道的終點建一個fountatin,紀念這個引水道的建造,也順便炫耀一下財富跟品味。Trevi的意思是「三條路」,這是由於這個fountain位於三條路的交界點。後來中世紀的時候,野蠻民族入侵,把這個引水導破壞了,人們就只好喝噁心的Tiber River的水,Tiber River那時既是飲用水,也是廢水排出去的地方,所以屎尿齊全,什麼樣的怪病都會發生。
現在的Trevi Fountain是十八世紀的時候建造的,所以造型非常的誇張,很符合Baroque Period的口味。中間的那個最著名的海神雕象是Oceanus。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就覺得海神好帥,只是把Oceanus誤認為是Poseidon。覺得Baroque時期的雕象其實跟現在的Hollywood要求的誇張造型還蠻符合的。只是我們現在比較不流行長鬍子的男生,比較喜歡漂亮的男生,不過Oceanus的那個雕象,真的是非常的生動,身體線條很優美,他如果把鬍子剔掉的話,一定會迷倒很多女生。
羅馬真是一個異教徒文化跟基督教文化共相並存的世界,而且目前兩邊算是合平共處。不過西元一世紀到四世紀的時候,基督教跟異教在這裡連續發生很多起鬥爭,從剛開始前兩個世紀異教徒通常佔優勢,到三世紀的時候基督徒開始獲得知識份子的認可,到最後四世紀Constantine開始,基督教變成國教,變成基督徒開始迫害異教徒。不過當然基督徒迫害異教徒這一段教會就不太會提起。
現在去羅馬可以同時看到希臘羅馬神話的雕象,也可以看到聖母,基督,聖者等等的雕象,有時兩者還蠻難分辨的,甚至會出現在同一個地方,完全遺忘了當初兩邊鬥得你死我活的火爆場景。
上面這個就是The Arch of Constantine。Constantine是四世紀的一位羅馬皇帝。這個是紀念基督教的一大勝利,大概就是因為這個Arch of Constantine有很重要的基督教的意義,才能夠保留到現在。Constantine聽說在跟Maxentius最後一決勝負之前,跟基督教的上帝祈禱,他說如果他贏的話,他以後就變基督徒。傳說中他在天空中看到十字架,算是一個預告說他會贏。這個Arch建造於315年。至今已經一千多年了,真的是蠻驚人的。
The Arch of Constantine橫跨 Via Triumphalis,也就是勝利之道。羅馬皇帝打勝仗之後回來羅馬會途經Via Triumphalis,不過至於如果吃敗仗走哪條路,這就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古羅馬人好大喜功,尤其是皇帝如果打勝仗,一定要建立一個什麼碑,並且辦一個盛大的慶祝派對。如果有看Rome電視影集的話,可以看到兩場這樣的Triumph,大致上就是政府提供酒跟食物,連續狂歡數天。之前還有聽說有一位皇帝,這種派對一辦就是九十天的。
古羅馬帝國的皇帝就算是暴君也不希望被稱之前暴君,還是很需要人民歡呼支持,什麼都說是「順民意」。羅馬人又特別愛洗澡,泡三溫暖,所以政府無論財政多緊,都還是會負責免費提供全民不是全民健保,而是全民洗澡。而且喜歡三不五時找一些理由辦一些大型派對,讓全民稱贊自己是聽從民意,照顧人民的好皇帝。
上面三張照片就是紀念碑的照片。我拍下來的拉丁文的刻文,原先的意思是回來之後當作業翻譯成英文,不過這個就從來沒有實現。
下一個古蹟是Pantheon,或是萬神殿。這是西元一二世紀的時候建的。神殿的正面是一排Corinthian columns,裡頭則是高聳的圓屋頂,中間還開一個洞,可以直接看得到天空。剛開始的時候這是祭拜羅馬神祇的地方,後來基督教掌檔之後,萬神殿很順便的移做他用,變成基督教聖徒以及聖母的神殿。
其實這樣看起來還蠻莫名奇妙的,因為這明明就是一個羅馬異教徒最重要的神殿之一,整體造型也非常的羅馬,供奉的不是羅馬的神明,而是馬利亞,耶穌,以及基督教被異教徒屠殺的那些聖者,看起來就像是走進武當道觀看見孔子廟一樣莫名奇妙。
以下這一系列照片是我們迷路的時候不小心發現的另一個fountain,名字我如今已經忘了,當初還花了蠻多時間去查每一個雕象是誰,有什麼意思。如今則是當做藝術作品欣賞。這一類的fountain或是紀念碑或是雕象,羅馬到處都是。一種是羅馬時期留下來的一級古蹟,一種則是十八世紀Baroque時期的雕象,後者通常造型比較誇張,肢體語言也非常的誇張,表情豐富。
接下來是Colosseum,羅馬競技場。它的另一個英文名稱為amphitheatre,不過有時也稱之為arena。應該說amphitheatre或是arena是各城市都有,這是一個統稱,而Colosseum則是專指羅馬這一個。Colosseum建造於西元一世紀。這應該是古羅馬時期最著名的一個地標,也是我們現在去羅馬必看的一個點。Colosseum除了當gladiators打架的地方,有時還可以上演喜劇跟悲劇,或是大型的表演,有一點像是現在的張藝謀的戶外大型表演一樣。羅馬人個性好大喜功,而且有很強烈的暴力傾向,喜歡血腥場景或是盛大的場景,所以去Colosseum就很像我們現在去電影院看爆破場面一樣。
Colosseum附近則是Roman Forum。這是當初羅馬時期最重要的行政中心。競選活動,競技比賽,商業活動,政治活動,都是在這裡進行。如今義大利政府還在持續進行考古以及復原的計畫,不過已經有很大一部份開始給民眾參觀。
羅馬是一個文化遺產非常非常的豐富的城市,有古羅馬時期,中世紀,羅馬教庭,十九世紀義大利統一運動時期等等的遺蹟。對我來說最有趣的莫過於古羅馬時期的神殿以及羅馬教庭的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教堂或是雕象,以及羅馬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很尷尬的湊在一起的那些痕跡。
我當時去羅馬的時候大約是六月底到七月初,天氣還不錯,幾乎天天午後都會下雷雨,但是下一兩個小時就沒事了,下午就放晴。氣溫十多二十度,白天的時候可以穿短袖上衣,晚上則比較冷,還是需要厚一些的被子。
聽朋友說去羅馬最棒的時間點就是復活節前後。復活節的那一天教宗會在聖彼得大教堂發表一年一度的復活節演講,通常都會吸引全世界各地的教徒前往歡呼。不過2010年的復活節那一週,我本來要去羅馬住上一星期,但是太晚訂機票,一趟要200多磅,後來就打消念頭了。也許2012年的復活節我會在羅馬過也說不定。再次去的話,一定要把那時沒看到的古蹟,再多挑幾個看,並且去參加St Peter's Basilica的彌撒,才算是真的有到過羅馬。